由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主办,武夷厚生眼科医院承办的2018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儿童视力与眼病早期筛查干预技术学习班》如火如荼的进行到第二天,会议课程一如既往的精彩。
延续第一天的干货满满,第二天的课程不仅有亢晓丽教授、张芳教授、刘虎教授就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和治疗、弱视的诊断思路、弱视新版PPP解读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还有王凯教授对近期的热点“近视防控的是与非”进行深入剖析。在视光方面,郭曦老师与我们一起探讨了“角膜塑形镜在儿童屈光不正的应用和安全监控”。赵晨教授从遗传的角度,为我们分享了“儿童遗传视神经病变”的相关知识。赵培泉教授则为我们带来了“常见小儿视网膜疾病的鉴别诊断”的全面讲解。今日的课程可谓丰富多彩、收获颇丰。
眼科大咖
在第二天的课程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大咖面对面论坛,眼科医生如何创业”这一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针对创业者的痛点难点,我国出台多项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创业者清障搭台。
那么多的创业利好政策,对于眼科医生而言,是否有帮助,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政策创业?为此,我们特设了这个论坛。
本次论坛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赵培泉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乐今教授、茂榕投资董事总经理戴晨女士、普瑞眼科集团投资总经理李俊生先生、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朱瑞兵先生、武夷厚生眼科医院胡永华院长以及广东眼管家连锁眼科门诊合伙人程金水先生。他们将从各自专业的领域出发,以眼科医生如何创业为主题,使出浑身解数,为眼科医生创业精准支招。
本次论坛的主持人为广州视景医疗软件有限公司的副总王永成先生。经过简单的暖场后,主持人抛出了本次论坛讨论的一个议题:具体落实到医疗健康领域,目前的政策大环境有哪些是利于医生自主创业的重大利好?那么我们眼科医生,想要创业,想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有哪些好的创业模式呢?医药器械、眼科门诊、眼科专业医院还是产业共同体呢?各位大咖就自身的经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赵培泉
关于医生创业,由于我们国家的情况比较特殊,跟欧美等国家是不一样。在欧美,很多医生靠专利,一个好的专利能获取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回报;也有一些医生开器械公司和检测公司。像当年我留学日本认识的同学,就他一个医生就开了一家拥有20个床位的医院,是低息贷款的;而在韩国,政府是鼓励医生开医院的,所以直接就是无息贷款。
在国内呢?看这10来年中出现的各种匪夷所思乱象,就会发现我们国家只要有足够的资本,任何人员都可以开医院,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那为什么没有医生走出体制离开公立医院创业?资金、政策等等因素,关于这个,其实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无息贷款给拥有资质的医生,鼓励他们开医院,我们要呼吁改变政策。这也是现在一些顶尖的医生都没走出体制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把一些荣誉、奖项、基金看得太重。
王乐今
这个问题很好。我在4、5年前就有这个想法“医生除了出诊看病之外,能不能做一些其他的事”,所以这些年一直在摸索,大概有4种模式:
第一种就是赵培泉教授刚才提的做医院,但在当前这个政策下,医生开医院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在国家不给无息贷款,投资人也看不到医院的未来盈利不予投资的情况下是办不成的;而且手术做的好并不代表你做医院就做的好,投资做的好,比如在北京,如果你没有几个亿的资金,并做好赔3年的准备,最好不要走这条路。
第二种就是增值自己,虽然我们不能开医院,但是我们可以把技术做好,把学问做深。因为未来的眼科或医学技术,实际上是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拥有了市场。目前的状况,其实很多器械、药品,甚至很小的设备都不是我们眼科医生发明的。现在的我们缺乏创造力,不像美国AAO能对一个课题进行4~5年的实践跟踪。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走发明专利这条路呢,虽然这也是一条崎岖的山路,但是随着医疗、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的。我最近也在走智能设备研发这条路。
第三种就是在医院继续升职,但是因为制度问题,在公立医院较为艰难。
最后一种,就是和资本合作加入一个平台合作求发展,这种模式我们请榕茂投资的戴总跟我们讲下。
戴晨
站在资金和投资的角度来讲,刚才赵教授和王教授提到的做医院、研究发明、跟产业平台合作我认为都是有机会的。如果我们跳出眼科看医疗服务的各个领域,会发现眼科领域还是相对适合创业的,为什么认为适合呢?第一,眼科具有医疗属性,因为眼科是治疗眼病的,另外因为眼科除了治疗严肃的疾病之外,还有视光、准分子等业务,这些业务它是有消费属性的,所以眼科是既有医疗属性又有消费属性。这也从侧面说明民营资本的进入是有相对的可行性的。这个特点也给需要创业的眼科医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第二,从医疗的风险和技术难度分析,这两个因素是否在可控范围内,对于创业医生或民营资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眼科相对于其他科室,这点也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所以如果眼科医生有创业的想法,是一定有优势的。
对于以什么样的形式作为切入点,我给大家分享两个概念:一,医生集团,核心把医生集合起来,以规范的公司制度进行运营管理的创业主体,这也决定了它在产业主体的发展中,需要发挥的相对重要的作用。如果以这种模式参与到医院的运营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它不是医生个体的技术帮扶行为,而是系统工程,包括了整个团队的集团化,拥有综合解决方案,这也决定了这种模式需要参与平台发展的核心及利益分配。而且医院本身是严肃医疗,有非常严格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在医生集团落地时如何把这点做好,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只要做好了才能往前发展。二,合伙人制度,这种模式以爱尔眼科为先行者,也是目前国内优秀的民营眼科医疗集团都在积极探讨的方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强强联合的概念,医生提供专业力量,平台提供集团化运营、管理、资金和架构上的支持。医生可以拥有这个医院的股份,经营自负盈亏,如果发展好,医院平台也有上市的可行性,合作医院也可以通过被平台收购纳入上市体系,相对于医生个人独立创业更安全。因此这种合伙人模式也可能是折中意义上的一条创业之路。
胡永华
关于这个话题,我深有体会,创业真的是难。前面几位大咖说的几条路,研发是需要学术支持的,这对于大部分眼科医生来说是死路。我的建议是把技术学好,只有技术学好,才有可能加入医生集团或合伙人,因为我们自己建立平台真的很困难,所以加入大平台,可能是我们比较好的选择。
李俊生
不知道大家对所处的眼科行业有没一个清晰的定义,它是做什么的?目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认为医疗是服务行业,但是我觉得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没有那个行业像我们行业这样人才这么密集,知识层次这么高,所以我觉得眼科行业,更准确的说是服务性的高科技人才密集性行业,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各展所长。至于创业,我觉得前面几位大咖说到的道路,只要找到切入点都是可行的。
朱瑞兵
创业肯定很难,中国的眼科医生与国外的不一样,国外的医科基本都是先教工科,然后再教医科,而中国的医生多数都是纯医学。因此国外很多眼科设备都是医生研发出来的,但在中国,医生想搞个医疗器械很难。像王乐今教授这么大的咖,都是积累了很多年的知识才开始研发些医疗器械,主要是牵涉的学科太多了。我们临床医生搞创业一般不要从药物开始,因为研发药物是太难了,周期也长。大家可以考虑下医疗器械方面。原创的很难,但是在现有的东西上进行改进还是可以的。如果大家手上有足够多的数据,包括图像方面,不如往AI这方面去努力。在斜弱视方面,不妨从现有设备的改进上下些功夫,可以给设备加上图像处理或智能化的翅膀,基础研究可以在脑视觉方面研究一下,这一块未来对弱视方面的改善超乎想象。
创业难,还包括资金方面的问题。虽然现在国家鼓励创新,但是对于创业企业,不要想着从国家拿多少钱,国家对于初创企业的投资策略主要是根据你的投资额给些补贴。国家投的主要还是盈利的企业,当然如果你有很响亮的名头,例如北大、复旦,那你拿到政府投资的机会会比较大,如果不是的话就会比较难。对于我们医生现阶段来说开诊所相对于开医院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创业方式。特别是以眼视光为主的诊所,并没有复杂的手术,依靠医生的专业素养完全可以搞定这个事情。例如屈光不正的矫治、弱视的治疗等,都是可以的。国家鼓励分级诊疗,社区诊所做得好的话,不仅可以分流病人,现在自媒体这么发达,一旦你医术精湛,依靠网络的传播将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病人。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我认为大家可以考虑一下私人诊所。
程金水
很开心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主题。几位老师的视野都很开阔,不仅分析了国内的现状的现状情况,国外的相关模式也是十分了解。我们眼管家才成立两年,现在有五家门诊,正在筹备中的有七家,初步计划是在广州有12-15家门诊。这个门诊是偏向眼视光为主。目前的环境下,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的问题,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非常难招。如果现在才开始培训,也是来不及的,我们的扩张速度很快。在运营的过程中,市场方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医生,医生很难找。如果在座的各位能从医院里出来,到眼视光这块来,你想专注于你的专业,或者想出来创业,我想是没问题。可能国内国外的国情不一样,但就广东而言,就我们的经验而言,目前的运作是没有问题的。眼科医生创业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你想个人创业,首先专业技能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大家脱离体制出来的话,首先你要解决生存问题。在运作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解决流量问题,你的病人你能不能带走?你有没有粉丝?如果能解决流量问题,那你可以做工作室、诊所等。现在申办的过程不是很麻烦的。你可以以这个为基点,进行初步的创业。如果你还有管理能力,你可以建一个管理团队,有个管理团队帮你解决柴米油盐的问题,那么你建一个眼科门诊、眼科医院都没有问题。如果你都发展得很好,那么你就可以从模式上来解决问题。模式就是说你能不能把更多的资源,对接起来。实际上在资源这一块,就像我们的胡院长筹建的眼科医院,或许他在武夷市这一块很熟做得很好,但是脱离了武夷市,去了广州的话,怎样将这套模式复制出去?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平台一个模式对接下来,你就可以去做连锁。
实际上,我一直认可医疗是个服务行业。服务行业讲究的是用户体验,就服务而言,民营可能比公立有更大的空间去提升。就像胡院长这边,如果服务做得很好,模式可以复制的话,那么超过爱尔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从我们做门诊的角度来讲,很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问题。恰恰人才都待在体制内,如果大家在体制内不开心的话,不如早点出来。
学员提问
经过前面热烈的讨论,相信的大家对于眼科的医生的创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员的提问环节,学员们就各自创业中的困惑,也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大咖们也结合自身经验为学员们做出详细的解答。
小结
最后,在大家依依不舍的掌声中,本次论坛圆满结束。创业看似一个很遥远的问题,眼科医生创业,可能是很多医生没有想过或仅仅只是想过而已。最近国家有很多关于创业的政策鼓励,但是对于体制内的医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否创业,都需要修炼好自身的本领,自身的技能,才能在变化中安然处于,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