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眼科界认为弱视是婴幼儿视觉发育关键期,从出生到4至6岁眼球组织的视网膜黄斑区感光细胞(锥体细胞)未能得到足够的形觉剌激(物体所反射或反射的光刺激)而导致锥体细胞发育迟钝或被抑制而引起视力低下。因此,临床上各大医院眼科对
弱视的治疗方针,主要是加强对患者眼底黄斑区的形觉刺激,而以此来达到激活锥体细胞,恢复视力的目的,其主要方法包括配眼镜(矫正屈光不正,使其进入眼内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黄斑区刺激锥体细胞兴奋),压抑遮盖(使其视力较差的眼相对于较好的一眼得到更多的光刺激),红光闪烁刺激(利用脉冲红光对锥体细胞的敏感性来激活锥体细胞),穿针、扦孔、精细目力训练(增强锥体细胞对物体的分辨率及视锐度),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患者未超过视觉发育期,经过这些方法的综合治疗促使黄斑区感光锥体细胞恢复功能,那么弱视也就自然而愈。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视觉电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眼科界对弱视的病因,机理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与认识,特别是视觉电生理学的临床应用,使弱视病因机理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过去对弱视的认识只局限于眼球组织(眼底视网膜黄斑区长期缺乏足够的光刺激而引起视力低下),而现在认为弱视的病因,病损部位主要体现在视觉系统三大部位(1、眼底视网膜 2、视觉传导神经 3、大脑视觉中枢)。传统的物理光学疗法只适应于视网膜引起的弱视,而对病因、病损部位已深入大脑内层视觉传导神经及大脑视中枢的弱视则几乎无效。因此现实生活中,不少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戴镜、遮盖、光刺激、仪器训练等方法治疗,所以其疗效欠佳,就不足为奇了。